企业会计中递延税金科目代码应用解析
递延税金科目代码是会计准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对于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所确认的税金。本文将从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定义、分类、确认和计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定义
递延税金科目代码,是指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对于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所确认的税金。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递延税金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税金科目代码是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科目。
二、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分类
1.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用来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如企业发生的亏损、折旧、摊销等。
(2)可抵扣的税收优惠:如企业享受的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
(3)可抵扣的税收返还:如企业预缴税款多于应纳税款的部分。
2. 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大于会计利润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如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2)应纳税的税收优惠:如企业享受的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
三、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确认和计量
1. 确认: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对暂时性差异进行确认。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2)可抵扣的税收优惠。
(3)可抵扣的税收返还。
2. 计量: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计量,应当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和税法规定,采用以下方法:
(1)对于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按照预期未来期间可抵扣的税额计量。
(2)对于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按照预期未来期间应纳税的税额计量。
四、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会计处理
1.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或“其他综合收益”等科目。
2.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处理: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当借记“所得税费用”或“其他综合收益”等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3. 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调整: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应当根据暂时性差异的变化,对递延税金科目代码进行调整。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暂时性差异的转回:企业在未来期间,暂时性差异转回时,应当调整递延税金科目代码。
(2)税法变更:税法变更对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影响,应当进行调整。
五、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意义
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设置,有助于企业合理反映未来期间的税收负担,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递延税金科目代码的运用,有助于企业预测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