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准则中,收益的分类与计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税收政策和投资者决策。在收益的分类中,除了我们熟知的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还有一个特殊的类别——“其他收益”。本文将从其他收益的定义、分类、计量以及其归属的科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其他收益的定义与分类

探究其他收益原属于会计科目的分类与运用

其他收益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取得的,除营业收入、投资收益以外的各项收益。其他收益具有以下特点:

1. 非经常性:其他收益通常不具经常性,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

2. 非主营业务:其他收益不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对企业整体业绩的影响较小。

3. 多样性:其他收益包括多种类型,如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非经营性投资收益、非经常性捐赠收入等。

根据其他收益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如企业出售闲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得收益。

2. 非经营性投资收益:如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股票、债券等投资收益。

3. 非经常性捐赠收入:如企业接受的捐赠款、捐赠物资等。

4. 其他非经常性收益:如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赔偿款等。

二、其他收益的计量

其他收益的计量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确定性:其他收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地计量。

2. 权责发生制:其他收益应在收益实现时确认,与收益相关的费用应在费用发生时确认。

3. 实际成本:其他收益的计量应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充分考虑收益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4. 公允价值: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非经营性投资收益等,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三、其他收益原属于科目

在会计准则中,其他收益原属于以下科目:

1.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非经营性投资收益等。

2. 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非经常性捐赠支出、赔偿支出等。

3. 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股票、债券等投资收益。

4. 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收益是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得收益。

四、其他收益的会计处理

其他收益的会计处理如下:

1. 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处置”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科目。

2. 非经营性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3. 非经常性捐赠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非经常性捐赠收入”科目。

4. 其他非经常性收益:根据收益的性质,借记相关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其他非经常性收益”科目。